从考古发现来说说为何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从考古发现来说说为何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龙作为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历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之一。中国人常自称为“龙的传人”,但令人矛盾的是,龙这一神秘的生物并不存在于自然界,只出现在神话与传说中。既然龙并非真实存在,那它为何会成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甚至升华为皇权的象征呢?

著名学者闻一多提出了图腾的猜想,他认为在远古时期,每个氏族和部落都有各自信仰的图腾。蛇图腾部落在吞并其他部落后,融合了其他部落的图腾,最终形成了具有蛇身、兽肢、鹰爪、鱼鳞、鹿角等特征的龙形象。这种“综合图腾”的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曾获得过许多学者的认同。不可否认,蛇在古代文化中确实被认为是具有神秘力量的生物,诸如伏羲、三星堆文明等与蛇的崇拜息息相关。然而,龙源自“蛇图腾吞并与同化其他图腾”的观点,并未获得考古学的证实。以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为例,出土的图案中不仅有鱼、蛙、鹿、鸟等元素,还有太阳和花朵等图形,体现出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强大的“蛇”图腾文化。

在古代华夏、东夷与苗蛮三大集团中,东夷的少皞氏以鸟为图腾,商朝的青铜器上主要装饰有兽面纹,几乎看不到龙的形象。苗蛮集团以牛和鸟为图腾,龙依然没有出现。唯有华夏部落的黄帝与龙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的将军应龙名震四方,黄帝死后“乘龙飞天”的故事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传说。从这些记载来看,黄帝击败炎帝与蚩尤,统一天下的历史,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的变迁相契合。龙山文化的黑陶特征,明显替代了仰韶文化的红陶,这一变迁映射着黄帝部落的崛起。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龙的起源似乎比黄帝的生存年代还要久远。在河南濮阳的仰韶文化遗址中,M45号墓葬中随葬的蚌壳摆出龙虎图案,经碳十四和树轮校正显示,墓葬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且图案中的龙爪形态与扬子鳄相似。再看内蒙古的红山文化出土的C形龙玉器,它与商朝甲骨文中的龙形态极为相似,呈弯曲状且没有四肢,显然与汉代的玉龙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展开全文

这些考古发现至少证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华夏文化尚未统一之前,龙的形象便已存在,这表明当时的中华文明处于萌芽阶段,还未形成统一的天下共主。而“蛇部落同化图腾”的说法,显然并不成立。第二,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与濮阳的蚌壳龙,形态各异,前者似闪电或胚胎,后者则与扬子鳄的形象更为贴近。两者的源头不同,也使得“蛇图腾”说法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新石器时代的图案和花纹就是部落的图腾。在同属龙山文化的山西陶寺遗址上,陶器上有蟠龙图案,而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陶器则没有任何类似的图案。即使被认为崇拜鸟图腾的商朝,其青铜器上也很少能见到鸟的纹饰。因此,简单将陶器上的图案与部落图腾画上等号,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龙的产生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息息相关。各地的氏族和部落在自然和生命的崇敬中,创造出了原始的祭祀器物,如C形玉龙(象征闪电或胚胎)、濮阳蚌壳龙(扬子鳄的原型)、陶寺遗址的蟠龙(象征蛇)等。这些器物的图案,是否可以称之为“龙”依然值得商榷。事实上,当中华文明逐步走向多元一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后,后人回望这些古老的器物时,常常将蛇、扬子鳄、野兽等图案归为龙的雏形,尽管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极大。

这一文化认同的形成,正好发生在战国到秦汉时期的过渡阶段。秦汉时期是中华文化开始统一的时期,也是龙形象逐渐定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变化,充分显示了“龙的传人”这一身份的象征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统一文化的认同。尽管从人类学角度看,即使同属于汉族,不同地域的人群在基因上也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他们对共同文化和祖先的深厚认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华为定时关机
beat365体育官网

华为定时关机

📅 07-29 👁️ 6558
华为手机备份全过程(保姆级问题解决方案)
365体育平台网址

华为手机备份全过程(保姆级问题解决方案)

📅 09-17 👁️ 9284
YouJizz:一个充满创意与互动的视频分享平台的魅力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