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俗语“讹变”
(2010-02-05 10:15:06)
标签:
语义
俗语
无度不丈夫
二黄
诸葛亮
分类:
封尘在未来_Other
漫话俗语“讹变”
文/韦步峰
“讹变”,是指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由于字体的变迁、传抄的错误等原因产生了一些错别字,后人继续袭用这些错别字,以讹传讹、习非成是,由此错别字就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字体的一种现象。汉字的讹变影响到词语,就产生了讹变的词语。这些语词人们长期使用,具有了固定的音、形、义,但仔细推究一下,却发现它不符合汉语构词的一般规律,不能由字义来推知词义的由来,如“请假”、“逃之夭夭”。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俗语,其实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被讹变的,因为使用的时间长了,使用的人多,因此不去在意其原本的面目。
从文化的传承方面来说,遭讹变的词语,还是需要弄懂其本意的,尽管“被讹”后的意义使用照样很广泛。这一过程,往往令人啼笑皆非。比如我们常用的“请假”和“目不识丁”:
请假,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请暇】。“假”字有“伪(非真)”、“借”以及从“非真”之意引申而来的“假定”、“假设”之类的意思,也用于姓氏。用作以上各个意思时,“假”读上声。但还有用于“告假”、“放假”、“假期”等词中读作去声的“假”字,人们一直弄不清它的来历。实际上,这个“假”字为“暇”字之误。初唐诗人王勃的成名之作《滕王阁序》中有一句“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其中“暇”字有的版本也作“假”。从五代和两宋时大量的唐文选本来看,“休暇”、“休假”两词在当时是同时存在,并行不悖的。一般认为它原是衙门中师爷的行业性“别字”,以后流传到民间。明代顾起元在《客座赘语》“辨讹”一节中就指出:“假,音贾,伪也,又借也。官衙借用作休暇之暇,音如嫁,曰告假、给假……”以前老百姓没有“告假”、“给假”这类问题。官府给某个官吏几天空暇时间,这叫“给暇”或“放暇”,官吏向上司要求休暇,这叫“告暇”。但衙门中的师爷常使用一些行业性“别字”,惯于把“暇”写作“假”,以后逐渐流传到民间,时间长了,人们习非成是,结果就没办法纠正了。
目不识丁,是“目不识个”的讹变。《唐书•张宏靖传》:“背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宋人窦苹在《唐书音训》一书中,则说:“丁恐当作个”,也就是说,“不如识一丁字”中的“一丁”,应当是“个”字之误。后来由于印刷或抄写时的一时讹误(本人认为主要是抄写错误导致的,“个”在草书很容易被看成“一”和“丁”),故而流传为“不如识一丁字”,后演变为“不识一丁”或“目不识丁”。
归纳讹变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
1、语言传播条件的限制
语词讹变现象的发生,首先同语言传播的条件有关。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传播者的文化水平和传播工具的限制,容易发生种种讹误。汉语中大部分讹变的语词都是由于这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有因读音相近而造成的音近变体和因字形相似而造成的形似变体。音近变体的例子如“二黄”。“二黄”是京剧里的一种唱腔,“二黄腔”最早起源于江西宜黄,原称“宜黄调”。后来传入浙江西部,再从浙江传到安徽。由于江浙方言中“宜”与“二”读音非常接近,讹变为“二黄腔”,再通过徽调和汉剧向外传播,因而后人只知“二黄”而不知“宜黄”。
这种音近变体在地名中较为多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河水”条:“高奴县,民俗语讹,谓之高楼城也。”卷二十一“汝水”条:“贾复城,俗语讹谬,谓之寡妇城。”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如北京的一些地名:“交民巷”是“江米巷”的讹变,“黑芝麻胡同”是“何纸马胡同”的讹变,“协资庙”是“蝎子庙”的讹变,“烂漫胡同”是“烂面胡同”的讹变……
2、语用因素的影响
词语讹变现象的发生,也与语用因素有关。言语行为中,理解对语义的超越,表达对语义的创造,使语词的语义发展变化,这种语义的变化导致了语词形式的变化。这种变体可以叫做语义变体。例如《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一句,是描写桃花的盛开,“夭夭”就是茂盛的样子。但后来却演变出一个与之意思毫无关联的“逃之夭夭”来。这种变化,应该是诙谐的说法引起的,即表达者为了取得诙谐的效果,在表达时故意超越原来的语义,而创造出一种临时性的新语义。而这种创造性的运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仿效,于是逐渐流行了开来,这种临时性的新语义也就沉淀了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语义。由于新的语义与原来的语义毫无意义上的关联,为了区别,“桃”字也就被改为“逃”字。
这种讹变就如现代网络语言所带来的语词的变化,如“美眉”、“灌水”。当然,这些网络语言能否沉淀下来进入现代汉语的“内核”,还要经历时间的考验。这一类的例子还有:“必恭必敬”讹变为“毕恭毕敬”。这两种写法曾经长期并存,现在却“反客为主”,以“毕恭毕敬”为规范写法了。
以下摘录几条被“讹”的俗语,闲作茶余饭后话柄(其中加入本人理解成分)。
1“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源自《卖油郎独占花魁》。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专任一方的将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本意是人多出智慧。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3“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5“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莫名其妙,莫非当初讹传者头脑里只有黄河而无乌江?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讹变为“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不但使人听到看到触目惊心,而且与原来含义大相径庭,试问,谁家愿意舍得为打狼抛弃孩子呢?
7“狗屁不通”
对于不通事理、说话颠三倒四的人,人们常斥之为“狗屁不通”。“狗屁不通”实为“狗皮不通”。狗皮与其他动物不同,它没有汗腺,是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的讹变,在于“皮”、“屁”谐音。歇后语“狗皮上南墙——不像话”,“画”与“话”谐音,形容说话、做事不成体统或不合情理。这里的“狗皮”,可作为“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的旁证。“狗屁不通”,屁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用以贬之,这意思倒是更为鲜明,人们将错就错也就不去更正了。
8“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不会做人。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多半是口误。
9“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本是一句歇后语,“跳到黄河--洗不清”,因为黄河水浑浊,跳进黄河洗净身上的污秽是不可能的。比喻一个人难于洗刷净自己身上的污点。后来讹变为“跳到黄河也洗不清”意义发生很大变化。
10“无毒不丈夫”
不少人认为,“无毒不丈夫”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度,度量。仁赫《俗语典故精选》认为“无度不丈夫”的“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恰成“度量”一词,与另一俗语所说的“宰相肚里可撑船”的意义是一样的。由于长期流传,此语被误解,将“度”讹为“毒”。也可能是借用“无度不丈夫”的现成俗语而变义成为“无毒不丈夫”,形成与原来意义相反而语音形式相同的俗语。
11“呆若木鸡”
由褒变贬。《庄子》中有纪省子替齐王养斗鸡的故事。才养了十天,齐王就问:“鸡养好了没有?”纪省子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过了十天,齐王又来问,纪省子回答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齐王又来问,纪省子回答道:“差不多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再惊慌,看上去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它的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很显然,“呆若木鸡”在这里的意思是,训练斗鸡使其见敌不动,呆然若木鸡,则斗必胜。而后来,这个呆若木鸡却变褒为贬,意思是比喻人蠢笨不能做事,或形容受惊不知所措而呆立的样子。
12说“七月流火”是天气炎热
语出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农历七月。“流火”,大火星渐向西下。此语的意思是天气开始转凉了。可是,如今人们普遍地用它描写公历七月烈日炎炎热流如火的天气,“七月流火”的意思转向其反面。
根据本人QQ空间《被误传的到底有多少》整理。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收藏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都是立春惹得祸
后一篇:闲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