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成名作:恐怖血案背后的真相

春夏成名作:恐怖血案背后的真相

臧Sir发誓无论如何要查个水落石出。即使上司和周围同事都劝他收手,因为“案情本身已经很清楚了”,可他依然固执地寻求“真相”,一头扎进早已结案的案子中,无法自拔。

案情是很清楚......可面对这桩匪夷所思的命案,臧Sir必须要给自己一个“说法”。

一方面,是他良心上过不去:臧Sir自己也是个离婚的父亲,他也有女儿,将心比心,他无法接受“女孩儿主动求死”这件事;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件事“太违人性”,臧Sir必须要找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告慰自己——

这只是人性“疯狂”后导致的偶发事件。老天你千万别告诉我:活得好端端的少女就是有可能突然去卖淫、突然不想活的;而看似老实忠厚、对猫都很好的男人是有可能提刀把陌生人剁碎、冲进马桶的......

要是那样的话,那“人性”和这社会到底是......

臧Sir查案走火入魔的主观镜头

经过坚持不懈乃至快要走火入魔的玩命调查,臧Sir自以为找到了答案。

王佳梅(春夏)好说:不适应新环境,与同学、家人关系不睦,缺乏关爱,因贫穷和“虚荣”踏上卖淫道路,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关键是丁子聪(白只)。臧Sir从“童年创伤”和“曾被女人伤害过”这两条入手:丁子聪童年亲眼目睹母亲在车祸中丧生,自此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因为“小朋友容易将家人的死亡当作自己的责任”。他长大后又遇见慕容,丁子聪渴望慕容,但慕容却是个一心想嫁入豪门的“拜金女”,根本瞧不上身为底层货车司机的丁子聪,这让失去母亲的丁子聪从“缺乏对女性的信任”发展到“对女性的仇恨”......

完成这些看似“严丝合缝”的推理后,臧Sir静静望着玻璃窗对面的丁子聪,他渴望后者能肯定他的答案。哪怕只是点个头示意:你猜对了,这就是真相。

然而臧Sir失望了。

丁子聪听罢沉默良久。然后一字一顿、诚恳而非挑衅地说:

“我觉得你想多了。我一点也不讨厌佳梅,我怎么会讨厌佳梅......我甚至喜欢了她。我完全不讨厌女人,我讨厌的是人。我不想佳梅是人,所以杀了她。”

丁子聪这番话,是变态才会说的话,是反人类的话。但请注意:他说的是真话——从电影先前呈现的内容来看,他的话才更接近事实真相。

臧Sir错了。他错在把丁子聪当成了“疯子”而不是“变态”。这里面的区别是:“疯子”是无自控力无理性的,而“变态”是有自控力乃至能自洽的。

所以臧Sir的“童年创伤论”和“女性伤害论”对丁子聪并不适用——当你拿这套完全出自正常人理性和逻辑的推论去往人头上“套”的时候,前提是将他当作了脑子不正常的疯子而不是心理扭曲的变态。

而臧Sir之所以会在思考案件时误入歧途,是因为缺乏对两位当事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能力。无论王佳梅还是丁子聪,他都想简单了。佳梅在他眼中就只是爱慕虚荣的失足少女;而丁子聪就是心狠手辣的暴戾司机——所以羊入虎口,酿成悲剧。事情不是这样的。

换句话说:臧Sir的同理心不够——这是能将自己的生活搞到一团糟的理工宅男的特点,而臧Sir就是这种人。

他忘了:即便自己再升迁无望、再是同事眼中的“怪咖”,好歹还是个人前风光的警察。而王佳梅和丁子聪,都是无人问津的底层人。

底层人不想活、活太累之后“底层互害”,这事儿真有那么难理解么?

可能有人想:说臧Sir缺乏同理心也不对吧,他对佳梅的案件那么上心、对佳梅的处境深表同情啊!臧Sir同前妻吃饭那场戏,提到佳梅时泪如雨下,这表明他很在乎佳梅啊!

是在乎,但那不是“同情”,而是觉得她“可怜”。“可怜”是站在一个长辈的立场去看迷途后辈时产生的那种心理:我一把年纪了尚且苟活,这么小的孩子就被人杀了,据说还是她自己不想活......这叫什么事。我不能容忍天底下有这样的事。

他带入的其实是王佳梅父亲的角色,所以他才会用自己的手机给佳梅远在湖南的生父发信息,假装佳梅还活着;所以他才跟前妻说:“我知道一个爸爸想念女儿的滋味。”

用如今时髦的词儿讲,这种心理叫“爹味儿”。

没有批判臧Sir的意思。他当然是个关心别人、心地善良的好警察。只是,心里怀揣这样的“爹味儿”,怎么可能找到真相?

真相是:佳梅去援交,是因为想要更好的生活、成为更好的人;而佳梅不想活,是因为她发现自己终究无法成为这样的人。

很难理解是不是?这大概是因为:你的理性和逻辑太过发达,脑子中的“宏大叙事”太多了(臧Sir就是如此)。

接下来就谈谈佳梅去援交甚至想死为什么初衷都是想要生活变得“更好”。

初来乍到香港的佳梅,无法融入学校生活,与新家庭的关系亦很紧张:她同脾气暴躁、“压力山大”的母亲无法交流,和姐姐的关系也貌合神离。佳梅想兼职做模特,可公司根本不给她机会,只把她当派发传单的“牛马”。佳梅家庭拮据,就连母亲朋友送她的一对耳环也要被迫交还......

这一切的一切,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一个少女的生活就是全方位摧毁性质的。在这种“过往生活被全盘颠覆”的情况下,佳梅会产生一种想法:我不要过眼下这样的生活,我应该是个比现在过得更好的人——所以她会将那个海报上并不认识、明媚动人的成年女子视作理想生活的象征,贴在自己家里。

一对新耳环就是拥有那样的人生、成为那样的人的起点——所以绝不能用少女贪恋虚荣这种简单的想法来解释佳梅的行为。

应该这么想:青春期少女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对什么才是更好的生活缺乏足够清醒理性的认知,她也不大明白“实现更好生活”这一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而简单寄望于以一对新耳环开始。

佳梅第一次援交正是为了给自己买一对真正的耳环。

但当她把这步迈出去之后,可能是有点后悔。这从她后来对嫖客的回复就能看出:“我不会真的做你女朋友,你死心吧。我刚才骗你的,我一出酒店门口就已经忘了你,拜拜”。

——不能说佳梅的脑子拎不清,她很清楚援交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但她当时没想清楚的是这一手段终会损害乃至反噬她的目标,她是后来才慢慢发现的——但当她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

就像片中有处细节:佳梅第一次援交后,在电梯上看到了一对身着情侣装、忘我拥吻的情侣。那一刻,少女的心里“咯噔”了一下,她意识到:完了......

在这我要声明一下:我不是站在“道德立场”去说的以上这些话。但人毕竟是种社会性动物,而社会对人是有“道德要求”的......就是说好人(而非恶人)很难去摆脱“不道德”行为的压力——哪怕佳梅在做这件事之前,自认看清了“道德”的虚伪和双标(男人就能光明正大地嫖),但当她做过后,这些她以为她“不在乎”的东西还是会深深地影响到她。

何况援交在香港本来就是违法的,且你还未成年。这种压力,会促使本就迷茫的青春期少女更加自卑。

所以我说佳梅其实是个好人,就因为她内心也觉得援交并“不对”,所以才在事后不想再跟嫖客联系并直言刚才是骗他的。搁“老油条”的话,不会这么处理同金主的“关系”的。佳梅的心思是:凭什么别人就可以享受爱情的甜蜜,而我却要做一个嫖客的女朋友?

于是这就导致两个恶性循环:

一、佳梅原本想的是:如果我有了钱,我就能拥有更多机会(譬如当上模特),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那便会有人真心对我、爱我。但她终于发现一旦踏上援交之路,所有男人都会嫌弃你——即便这个时候你不再收钱了,他也依然当你是“鸡”。

因此影片详细刻画了佳梅和她其中一个帅哥嫖客的情感纠葛。佳梅或者以为:我现在有钱了,我有“资格”赢得别人的爱了;可男人会以实际行动告诉她:你更没资格——不过假如这个男人真把“爱”字说出来,恐怕佳梅又不会信,因为“我是妓女啊”。所以当嫖客在其女友面前侮辱佳梅时,佳梅失落的神情中又透着一份“早就料到”的淡定。

这种绝望矛盾的心态,陈意涵在《军中乐园》中曾有类似的表达。

二、佳梅很孤独。孤独的人有可能选择性释放来缓解她的孤独(想想《恩娇》中金高银的话:“你知道女生为什么会跟陌生男人做爱吗?因为孤独”——那角色也是个青春期少女)。但做的越多,你就越孤独。

所以佳梅的行为正离她的初衷越来越远:

1、挣钱原本是因为想要自爱,自爱以为能收获爱情,但钱挣得越多你越成了“廉价鸡”,于是你越无法爱上自己,更不会有人爱你。

2、援交是可以暂时缓解孤独感,但事后会更加孤独,而佳梅因为早出晚归、“不知在哪里鬼混”和亲人的关系也愈发疏远。

于是生活就变得越来越无望、越来越痛苦。

在此不妨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女性瘾者》中的夏洛特·甘斯布可算是“彻底看开”、“超越道德”的“超人”了,她跟“成千上万的男人做过”,但是享受极致性自由的她最终收获的感受不过是:生不如死。为什么?不是她违背了“道德”,而是误以为在追逐自由的她终究违背了自由——当人试图反击一切“虚伪”时,你自身就会变得空虚,空虚并不是自由。

可惜,这些道理16岁的女孩儿不会明白。所以当佳梅终于发现援交女的生活并不好而自己作为援交女,也不是一个更好的人时,她就在一单生意中“突然”想到了死——那是她压抑已久的潜意识。

而她偏偏碰到的还是丁子聪。

整件事最悲哀的地方在于:佳梅接过那么多次客,其他人都不在意她的想法,唯有丁子聪是真正听明白她在说什么的人。这个变态真的懂她——只不过他是个变态,所以真把人给杀了。佳梅要继续碰到纯粹玩弄她的人,好歹能活下来。

丁子聪为什么懂她?

因为丁子聪同样是个被人鄙视(底层司机对应援交女)、想要爱而一直不得,让生活和自己都越来越不好的人。

片中有处细节:连在仓库嫖娼的男人都看不起丁子聪,正如一般嫖客看不起佳梅。

丁子聪的母亲很早就过世了,父亲常年不见,对应佳梅的家庭破碎;而丁子聪“女伴”慕容又是个高级应召女郎一样的角色,不可能配他这种“低级货”——这又跟佳梅缺爱、低自尊的感受是相同的。虽然在阅男无数的慕容心中,丁子聪这个人似乎还“不错”。

慕容“可怜”这个人,所以在去美国前冒着生理期和他在车厢中做爱。片中有一幕,丁子聪在慕容走后割破了手,靠在车厢内自慰来回味那一幕......这很变态对不对?但扭曲破碎到这种程度的孤独感使他很容易就能理解佳梅的孤独。

那么当两个生活都很痛苦、都爱无能还都磕了药的人遇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注意佳梅在和丁子聪见面前,二人在QQ上的聊天信息——那就是为何佳梅会突然求死(佳梅感觉这个人懂自己)、而丁子聪又真杀她的真相。翁子光拍的,其实已经很清楚了:

佳梅:如果你投胎会想做什么?

丁子聪:没想过,反正不想做人,做人很无聊。你呢?

佳梅:我是信主的,死了之后我们都会上天国,上了天国做什么都可以。

丁子聪:到我问你了,你怕死么?

佳梅:不怕,有时候还会想,死了挺好的。

丁子聪:为什么?

佳梅:因为活着会痛、活着会恨,活着就要每天想着怎样活得更好。我很想坚强,但是会累。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

——注意佳梅这句话:“活着就要每天想着怎样活得更好”,再想想我之前关于佳梅援交本是为了拥有更好生活的论述。

杀人者与被杀者,其实是知音。你就想想这两个人刚见面时说的那些话,简直像两个极度自卑的人在谈恋爱。

佳梅(略带不安):怎么了?看到我很失望么?

丁子聪(略紧张,赶紧解释):没有。你比我想象中还漂亮。

佳梅:那你一定把我想象的很丑。

丁子聪(不安地):我呢?我是否长得很难看?

佳梅(笑):不难看啊。还很像史瑞克(丁子聪听不懂国语,面露不解)......就是那个绿色卡通人物。很健壮的。

丁子聪(恍然):史力加?

佳梅:对。史力加。

说实话,单看这一幕,你甚至会觉得这一底层人互相取暖、互相安慰的场景很温馨。

然而接下来,情势急转直下......这真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上床之前,两个都不想活的人在网上和现实中都进行了真诚沟通;但“真诚”过后,就是意外和失控......因为这种向陌生人暴露自我的“真诚”,本来就非常危险。

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情感联结。佳梅或许会突然想到:唯一懂我的,居然是个萍水相逢的嫖客。这算什么?在床事中,她将第一次援交挣的钱买来的耳环——那个象征“新生活”的希望毫不犹豫地丢在了地上。这里有种“从哪开始(援交),就从哪结束(死亡)”的决绝和对自身“堕落”的报复。

所以她“突然”跟懂她的人说:

“我想死”——她露出坚定的目光并古怪的微笑,死死盯着身下的丁子聪。

“嗯?——”

同样厌世兼有着自卑+暴戾双重变态人格的丁子聪愣了几秒后回答“我帮你”。

虽然他中途犹豫了,但佳梅执意求死,她将他的大手重新按回自己的脖颈上:“你不是帮我吗?”——这刺激到丁子聪终于狠下心来杀死了他的“分身”、杀死了他和佳梅眼中都“再也无法忍受的生活”。

话说到这个地步,臧Sir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我不是想知你为什么杀人,我是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以上就是事情发生的原因。

所以臧Sir的问题变成了:为什么这个社会让王佳梅这样的女孩的日子越过越艰难,又让丁子聪这样勤劳肯干的人翻身无望,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个潜在的王佳梅和丁子聪。

文章最后,补充两个信息:

1、摄影师杜可风在拍佳梅-丁子聪做爱戏时哭了,他说春夏的感觉“特别对”,我能理解。顺便提一句,《踏血寻梅》的摄影是真好,绝对的大师手笔——尤其那些“重口味”、“大尺度”场景。刺骨的寒冷下竟然还有一丝荒凉的暖意,这个真只有杜可风才能做得到。

从左至右:摄影杜可风 主演春夏 导演翁子光

杜可风祝贺春夏夺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后

2、影片给结尾杀人戏配的插曲是郑秀文的《娃娃看天下》。这首歌非常契合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也深深打动了郑秀文。

——别看春夏演的是个援交女,但她至死都是个寻找“童话国”的“娃娃”。

忘不掉的岁月

印象里是我淡淡泊泊的家

在日记内某夜

你话我像痴心娃娃看天下

檐蓬上面那天空

那年可不一样吗

那天我不懂你的话

如今自己继续

每日制造我热热闹闹的一生

但在美梦里

又渴望再做个简简单单的人

回头问问这天空

这人生可轻易吗

这些你到底明白吗

脸上泛着微热

发上结着红蝴蝶

正是那段往事

我思忆中的七月

树都长得高吗

记得那一天吗

你可记得那天惜别

见面却是无话

再任性吧小娃娃

快乐了便笑吧

让失去的感觉

又进入我躯壳

再干半杯再找童话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魔域手游双星蛋哪
beat365体育官网

魔域手游双星蛋哪

📅 10-17 👁️ 8886
京沪高铁1318公里长的钢轨没有一个接缝,是怎么做到的
C17200铍铜线,高强度高导电性的神秘合金,你了解多少?